全球家电网

中国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特”在哪?

时间:2024-03-07 16:57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4208   
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正文>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拿出了新工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特别国债并不让人陌生。如在2020年,中国就发行过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专家认为,此次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至少有三大特殊之处。

一是特殊时间。从债券本身的发行期限而言,超长期一般意味着发行期限不低于10年。中国此前曾发行过10年期、15年期、20年期、30年期、50年期不等的国债。

2023年底以来,中国一些地方的会议及文件中便已提及谋划项目以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折射出各方期盼这一政策工具及时落地。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从一季度各省目前公布的新增债券发行计划来看,专项债规模较去年有所降低,部分地方的申报项目难以满足专项债预期收益要求,超长期国债在项目审批和发行使用上更加灵活,更加注重长期综合社会回报率。

二是特殊用途。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信息,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目的是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有关资金将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预计,超长期特别国债或将更好支持扩大内需和有效投资。从一些地方政府会议释放的信息看,超长期特别国债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领域等。

三是特殊意义。中国官方已经要求,多做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事。超长期特别国债不仅能带来真金白银,更是给经济发展送上的一颗定心丸。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提振各方信心有极大帮助。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若资金能用于支持地方政府运转,同样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告诉中新社记者,超长期国债可以保障持续、稳定的财政支出力度。中国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可在中央财政适度加杠杆的趋势下,基于市场和经济情况运行择机发行,以期熨平地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债务压力的不平衡性。

章俊也认为,相较于普通国债,超长期债券能够缓解中短期偿债压力,以时间换空间解决经济发展和地方债务的不平衡。

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拿出了新工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特别国债并不让人陌生。如在2020年,中国就发行过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专家认为,此次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至少有三大特殊之处。

一是特殊时间。从债券本身的发行期限而言,超长期一般意味着发行期限不低于10年。中国此前曾发行过10年期、15年期、20年期、30年期、50年期不等的国债。

2023年底以来,中国一些地方的会议及文件中便已提及谋划项目以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折射出各方期盼这一政策工具及时落地。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从一季度各省目前公布的新增债券发行计划来看,专项债规模较去年有所降低,部分地方的申报项目难以满足专项债预期收益要求,超长期国债在项目审批和发行使用上更加灵活,更加注重长期综合社会回报率。

二是特殊用途。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信息,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目的是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有关资金将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预计,超长期特别国债或将更好支持扩大内需和有效投资。从一些地方政府会议释放的信息看,超长期特别国债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领域等。

三是特殊意义。中国官方已经要求,多做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事。超长期特别国债不仅能带来真金白银,更是给经济发展送上的一颗定心丸。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提振各方信心有极大帮助。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若资金能用于支持地方政府运转,同样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告诉中新社记者,超长期国债可以保障持续、稳定的财政支出力度。中国拟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不计入赤字,可在中央财政适度加杠杆的趋势下,基于市场和经济情况运行择机发行,以期熨平地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债务压力的不平衡性。

章俊也认为,相较于普通国债,超长期债券能够缓解中短期偿债压力,以时间换空间解决经济发展和地方债务的不平衡。

0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 2010- 全球家电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欢迎广大网友来本网站投稿,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
  • 免责申明:全球家电网刊登此文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客服处理。